观天下!般若波罗蜜,到底是什么样的大智慧

空性的智慧 2023-02-14 05:14:03

“般若波罗蜜”

第一次读这五个字的人会觉得拗口

“般若波罗蜜”


(相关资料图)

刚开始接触佛法的人会觉得发懵

究竟什么是“般若”

虽然不明白,感觉应该很厉害

是的!

般若不是用文字和语言能描述得清的

更多的是来自身与心共同的证悟

般若

◎般若bō rě 大意是慧、智慧、明等等,通过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从而显现出来的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 波罗蜜就是“度”,般若正是六度中的最后一个。

智慧 ≠ 般若

不少影视剧在涉及佛教词语时,常将“般若”两字读为bān ruò,其实是错误的,“般若”由梵语发音而来,应读为bō rě。在汉语中,没有能够完全符合其原意的词语,所以历代译经师和大德们采用了音译的办法。 到底什么是“般若”,既然是音译,就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虽然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把般若方便表述为智慧,但智慧两字依然不能完全代表般若的内涵。 世间的学问、聪明或智慧都是有限的,是夹杂着烦恼的,是有缺陷的,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而般若是指能够理解佛法、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独特智慧,它是无漏的无上妙智,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地解脱人生烦恼,是真正的大智慧。这不是用我们的脑子去思想就可以得到的智慧,而是需要身心两方面整体投入方能求证的智慧。 三种“般若”在各类佛教经典和书籍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下三种与般若有关的概念: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如三藏十二部经典、讲经说法等,是佛陀与佛门弟子的心髓。提供给学佛之人方便理解,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落实到行动上,彻悟实相妙理,从而真修实证,照见实相般若理体的智慧法宝。 观照般若是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智慧,也就是观照一切有为和无为诸法俱不可得的智慧。 例如在《心经》中,一开始就提出“观自在菩萨”,这里的“观”就是观照,它既不是用肉眼观看,更不是胸内肉团心的作用;既不是大脑神经的功能,也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观想,而是集中心力观照诸法的时候所证悟的状态。 实相般若又称为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是如来的法身,是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具有,而且个个平等,同样俱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亘古至今永恒不变的自性、法性、佛性。

般若 VS 六度

在六度之中,般若排在最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在修我们的福德和定力,同时也在逐渐成就般若智慧。 大乘佛教也将“般若”称为“诸佛之母”,要想度脱轮回的苦海,到达佛法大海的彼岸,唯有般若方能办到。 关于“六度”还有一句话说,“五度为盲,般若为导”,没有一些般若智慧来指导,前五度也很可能会陷入盲修瞎练。 没有般若为指导,虽然也修布施但都只求了福报,甚至会陷入片面追求现世福报的陷阱,与解脱毫不相关。 没有般若为指导,不清楚制戒的缘由,不明白持戒的根本精神,持戒也会变成死板机械的教条,反而成为修行的束缚。 没有般若为指导,一味强行忍辱,憋久了就是定时炸弹,把自己也憋出病来。真正的忍辱是看清了因缘因果,慈悲地接纳他人的不同,用般若把委屈化解化空。别人说好说坏没关系,说好我感谢他,说不好呢,能消除业障,我也感谢他。 精进也是如此,一天忙到晚,不论是工作还是念佛坐禅,绝对不是比谁耗的时间最长。没有般若智慧,嘴里念着佛,脑子里却还在胡思乱想,烦恼没完没了。 禅定更是需要般若,否则不仅心安定不下来,更可能走偏走岔。有的人得到一点点进展,就自认为自己天赋异禀,盲目地认为自诩达到了“四禅八定”。 《六祖坛经》中就说,“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但同时,般若也必须是要在禅定中逐渐修证的。 般若又从哪里来呢?还是《六祖坛经》中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 所以,修般若就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修着修着,自性般若就如一颗明珠,扫除尘垢渐放光芒。 “六度”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修行的深入彼此增上、螺旋式上升的关系。 波罗蜜就是“度”就是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意思三界众生由于无明而造业不得不经历循环往复的生死轮回永住于烦恼苦海中“六度”就是菩萨们的修行功课通过这六度帮助众生转迷成悟、摆脱生死轮回同时也令菩萨们自身修证成佛

标签: 般若波罗蜜 实相般若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